韩信尽管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但是对刘邦还抱有幻想:自己当初曾舍命救过他。可是不久,便有奸佞之臣诬告韩信恃功自傲,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因为韩信窝藏项羽的党羽。项羽乌江自刎之后,他的一个大将钟离昧拼死杀出了重围,逃到韩信那里避难。因为韩信与他是生死之交,就偷偷地把他藏了起来。刘邦知道此事后,认为他怀有二心,决心除掉他。
可是韩信作为一朝权臣,要除掉他也不那么容易。于是刘邦就设了一个圈套,让韩信自投罗网。刘邦以巡游为借口,要到楚地的云梦山去打猎,同时派信使通知诸侯王到陈地会合。这样就能调虎离山,把韩信从封地中骗出,一旦他脱离靠山——军队和封地,就不愁没机会下手了。
韩信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害怕。明知前面有陷阱,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前往陈地谒见刘邦。为了保全自己,不让刘邦找到借口抓他,他权衡再三,最终还是逼着好友钟离昧自杀了,然后就提着钟离昧的首级来见刘邦,想以此来表明他对刘邦的忠诚。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韩信一走进刘邦的驻地,两边的武士就一拥而上,把他五花大绑起来,押到刘邦座前。韩信很不服气,他一边挣扎一边大叫:“皇上,我鞍前马后跟随您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助您打下汉朝江山,臣下何罪之有?”此时,刘邦也看到给韩信以谋反定罪,确实证据不足,难以服人心。于是他就假惺惺地怒喝着武士,亲自下来为他松绑。然而,他还是借机解了韩信的军权。
至此,韩信终于心灰意冷。他后悔当初不听张良的劝告而至今日地步,不禁仰天长叹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现在天下大局已定,我也该遭殃了。”不久,又有人借机落井下石,诬告他要谋反,于是刘邦终于对他下了毒手。
不受触者,怒不顾人;不受抑者,忿不顾身。一毫之挫,若挞于市;发上冲冠,岂非壮士。
不以害人则必自害,不如忍耐徐观胜败。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黥布负气,拟为汉将,待以踞洗则几欲自杀,优以供帐则大喜过望。功名未见其终,当日已窥其量。噫,可不忍欤!
不能忍受别人冒犯自己的人,一旦发起怒来就不会顾及别人;不能忍受别人压抑自己的人,一旦愤怒起来也不会顾及自身。北宫黝受了一点打击,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鞭打了一样,一定要进行报复;蔺相如得知自己被秦国欺骗后,气得怒发冲冠。他们这样是不能成为真正的壮士。
自己受了挫折就发怒,往往并不能伤害到别人,受害的其实是自己,不如在遇到挫折时先忍耐一下心中的怒气,慢慢观察事情的变化发展,以寻求有利时机。名誉可以从屈辱中得到彰显,德量可以从隐忍中培养光大。西汉人黥布投靠汉王,因见汉王边洗脚边召见自己而气愤至极,几欲自杀,后又见自己的住处待遇非常优厚而大喜过望。虽然人们还不能见到他建立的功业,但从他这一怒一喜之间,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气量如何。唉!在受到冒犯或挫折时,人们怎能不忍耐自己啊!
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刘秀、刘伯升兄弟也在南阳起兵。后来义军联合起来,推刘玄为帝。在义军发展过程中,刘秀兄弟逐渐显示出超人的才智和胆识,特别是在昆阳一战中,刘秀临危不乱,以少胜多,取得了昆阳大捷。然而大胜之后,义军开始分裂。有人对刘玄说:“刘秀兄弟才识过人,且屡立战功,势力越来越大。此时不除,将来必为祸患。”刘玄觉得言之有理,便下令杀掉刘秀的哥哥刘伯升,刘秀本人也将大祸临头。
刘秀这时正在带兵攻打昆城附近的县城,听到哥哥被杀的消息,非常悲痛。他明白自己功劳太大,遭到刘玄的猜忌,性命悬于一线之间。本来他是久怀自立之心的,但若这时起兵反叛,自己势力尚弱,无异于以卵击石。逃跑的话,身家性命或许能够保住,但千秋大业付之东流。思来想去,刘秀决定效孙膑装疯。于是刘秀急令收兵,匆匆赶回宛城,叩见刘玄。一到殿上,他“扑通”一声跪伏在地,向刘玄连声谢罪,流着泪说:“我们兄弟没有听从陛下的旨意,是天大的罪过。我们百死莫赎!”刘玄本就觉得杀害功臣有些过分,见刘秀如此自责,反而不知如何是好。
旧时的部下听说刘秀回来了,纷纷前来探望。有人说些激愤的话,刘秀总是借口有事,敬而远之。为了表明立场,哥哥的丧礼他也不去参加,而且一点儿悲痛的表情都没有;一日三餐,总是饮酒作乐,谈笑风生;跟别人谈话,绝口不提自己在昆阳大捷的功劳,总是显出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不停地责备自己,说皇上如此器重自己,自己却有负他的期望。刘秀的表现传到刘玄的耳中,刘玄的警惕之心马上松懈下来。他觉得刘秀对自己这么忠心,怎么会背叛呢?后来,反而深深内疚起来,后悔听信谗言,杀害功臣。刘秀不但躲过了此次劫难,还被加封为破虏大将军。后来,刘秀看准时机,离开了刘玄,在河北建立了自己的队伍。他以河北为基础,扫荡群雄,终于统一了天下。
子虚一赋,相如遽显;阙书一下,顿荣主偃。王生布衣,教龚遂而曳祖汉庭;马周白身,代常何而垂身唐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