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阳泉KTV招聘网 > 阳泉热点资讯 > 阳泉名言/句子 >  关于《药师经》的经名据释迦牟尼佛说有三个一、药师琉璃光如来本

关于《药师经》的经名据释迦牟尼佛说有三个一、药师琉璃光如来本

2022-07-07 02:39:14 发布 浏览 268 次

关于《药师经》的经名,据释迦牟尼佛说有三个:一、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二、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三、拔除一切业障。现在流通的经文,一般以第一名称为经题。因为拔除一切业障,就是药师如来本愿功德之力;十二神将的饶益有情,也是护持药师如来的功德法,而令有情获得此功德的法益。所以以本摄末,立名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本经传来中国,共有五次翻译。第一译,在六朝之初,为东晋帛尸梨密多罗三藏所译,经名“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但此译并无单行本,而是附于《佛说灌顶大神咒经》中。灌顶经属于密部的法典,有十二卷,本经为最后一卷。尸梨密多罗,此云吉祥友;帛,是龟兹国的王家姓,因此可以断定帛尸梨密多罗为龟兹王族。帛尸梨密多罗是在中国汉地最早翻译密教经典的三藏法师。永嘉年间来华,适逢战乱,渡江止于建康建初寺。以天资高朗,风神超迈,为王导所钦服,由是名声日显,贤达争与缔交。初时江东未有咒法,乃译《孔雀王经》,明示诸神咒。又传授弟子高声梵呗之法,传响迄今不绝。从本经初译的历史也可看出《药师经》与密宗有着很深的渊源。

第二译,是刘宋慧简法师所译,名为《药师琉璃光经》,今已失传。慧简,又作惠简,籍贯、世寿、生平事迹均不详。古人认为此译文并不十分圆满,但据古《大藏》目录中尚载其名,而达摩笈多第三译之《序文》中,亦叙述其事,故信有此译。

第三译,为隋炀帝时达摩笈多译,名《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经本现存。达摩笈多,此云法藏或法护,他曾译出无著的《摄大乘论》、《金刚经论》,可说是一位唯识学者。但此译非他一人独译,还有助译人,所以题为达摩笈多等译。

第四译,即现今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收于《大正藏》十四册,唐朝三藏法师玄奘所译,本书译注主要依据该本。通行本一般在八大菩萨临终护佑一节,依据帛尸梨密多罗译本,补入八大菩萨名号,即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坛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人。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有着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玄奘少年出家,曾游学各地,遍访名师,几乎穷尽了各家学说,深感中土诸师说法不一,验之于佛典经论,也是异说纷纭,使人莫知适从。他特别对当时流行的摄论和地论两个学派关于佛性的不同说法而感到迷惑。为此,他“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决心到印度去求法。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旅程,前后历经数十个国家,终于来到了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并于贞观七年(633)到达了他西行求法的主要目的地那烂陀寺。经过五年“晨夕无辍”的刻苦钻研,玄奘在那烂陀寺被推为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的十德之一。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满载着名震五印度的声誉,携带大批经像,回到了长安。他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所闻所履,百有三十八国”,其中“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典籍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此外还有大量的佛像、舍利等。一路见闻后由玄奘口述、辩机编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这是一部记载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物产和宗教状况的不朽著作,素为学术界所重视。玄奘回国后的二十年间,共译出各类佛典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占唐代新译佛经的一半以上。其中主要的有大乘空宗的根本经典《大般若经》六百卷和集瑜伽学之大成的《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等。玄奘还把中国的《老子》和流行于中国的《大乘起信论》等由汉文译为梵文,传入印度。玄奘学识渊博,精通佛教各家之说,且兼通梵汉语言文字,因此,他的译经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中国译经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人一般都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古译”,把罗什以后的译经称为“旧译”,而把玄奘的译经称为“新译”。玄奘虽然名列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但他的译经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超过了其他人。

第五译,是唐武则天时代的义净法师所译,大约比玄奘法师晚二三十年。义净(635—713),俗姓张,名文明,唐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十四岁出家,十五岁就“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立志西行求法。义净法师从广州出发,循海路经越南、锡兰等地,也经历许多艰难始达印度,遍访全印的著名学者。回国后译出此经,名《佛说药师琉璃光七佛如来本愿功德经》,共二卷,内容较前四译为广。

本经的前四译,内容大致相同,只有义净译稍异。前者只说药师净土,义净译则有七佛净土。如经中说:“东方去此,过四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佛号善名称吉祥王如来”,乃至“东方去此,过九殑伽沙佛土,有世界名善住宝海,佛号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这其中六段,都与前四译不同。而关于药师如来净土的介绍,就与前四译基本相同。但同中又有稍异:一、前四种译本,在佛宣说神咒之后,只说大众得闻药师佛名而获利益,义净译则说闻七佛名而得益;二、义净译本中药叉神将闻七佛名号发愿护法,即时诸人众起,七佛应召来会证明其事等文,为其余译本所无;三、义净译多了七佛说咒,名定力琉璃光;四、玄奘译本中没有金刚及梵释诸天各说咒语。现存所依的玄奘译本,其中药师如来所说的神咒一段,也是从义净译本中录出而插进去的。但帛尸梨密多罗译本中有咒语,不过不是在当中,而是附于经末。《药师经》的传译过程从一个侧面说明佛法的流行与传播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比如佛灭度百年后,小乘勃兴,大乘隐晦。佛灭度后五百至八百年间,大乘盛行,密教还不大兴盛,后来才慢慢活跃起来。本经的第一译者帛尸梨密多罗三藏,是龟兹人,密法早就流传在龟兹,所以他就编译了《大灌顶神咒经》。义净到印度时,正是印度密典盛行的时代,故义净三藏译出的本经,密宗的色彩较重,玄奘及达摩笈多等则较少。

此外,《药师经》在西藏还有两种译本,内容分别相当于玄奘译本和义净译本。历代以来《药师经》的注疏有实观的《药师本愿经义疏》三卷,窥基、靖迈、神泰、遁伦、憬兴等诸师的《药师本愿经疏》各一卷,太贤《药师本愿经古迹》二卷等。近现代以来的佛教界大德十分注重对药师法门的弘扬,如太虚大师著有《药师本愿经讲记》,印顺法师著《药师经讲记》,吴立民居士著《药师经法研究》等。比较通俗地解说《药师经》的有南怀瑾讲述的《药师经的济世观》。本书在译注体例与内容上主要参考了蒲正信的《药师经注释》。

《药师经》的主要内容是:卷首叙述佛在广严城乐音树下,对曼殊室利叙说药师如来之十二大愿,并说药师如来之净土是在过东方十殑伽沙等佛土之净琉璃世界,其功德庄严如西方极乐世界。若堕恶道者,闻此如来名号,则得生人间。又,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心未定者,若闻此如来之名号,则命终时将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径,使其往生彼国。其次,经文又叙述救脱菩萨对阿难说续命幡灯之法,谓修此法可以起死回生。且谓若遭逢人众疾疫、他国侵逼、自界叛逆、星宿变怪、日月薄蚀、非时风雨、过时不雨等各种灾难时,如能供养药师如来,则国界得以安稳,自身可免于九种横死云云。最后,十二神将发愿护持药师经法,护卫流通药师经典,持念药师名号,供养药师佛的众生,使其脱离苦厄、满足所愿,并叙说了结结满愿之法。

二 药师佛与药师信仰

药师,梵名Bhai?ajya-guru,音译作鞞杀社窭噜,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此种药师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药师佛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此二胁侍在药师佛之净土为无量众中之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亦有以观音、势至二菩萨为其胁侍者。此外,或以文殊师利、观音、势至、宝坛华、无尽意、药王、药上、弥勒等八菩萨为其侍者。

现代谈到药师,只是配药的人,而古代却不然,药师与医生的含义一样。佛法中常称佛陀为无上医王或大药师,因佛能治疗一切众生的种种疾病。众生的疾病不外乎身心两方面,生理上有三种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种病—贪、嗔、痴。佛陀出世救济众生,即是为了拔除众生身心的种种病患,故赞叹佛为大医王、大药师。因此,佛教中含有崇高意义的药师一名,绝非世俗所云之配药人。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