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直初闻之觉甚易
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直初闻之,觉甚易,后体验得来,此个功夫着实是难。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所谓“诚意”,就是一心一意,排除杂念,做到对待善恶能像天然感官那样敏锐——闻到恶臭就感到厌恶,看到美好事物就心生欢喜。这和宋代理学家喜欢说的临事必敬比较,内涵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就是要认真对待这件事,保持专注,才可能取得成功,自己的内心的道德判断,更是如此。
然后说“知行合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因为看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就毅然改名“知行”(后又改为“行知”)。可知这一学说的巨大魅力。那“知行合一”到底是指什么呢?最好的答案,还是在《传习录》中。有学生就“知行合一”请教说:“现在人都知道对父亲要孝,对兄弟要悌,但都做不到,可见‘知’和‘行’是不一样的。”阳明回答说:“这是因为他们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了。天底下没有知而不行的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说一个人孝悌,一定是因为他已经躬行孝悌了,才可以这么说,而不能因为他们会说一些‘做儿子的要孝’、‘作弟弟的要悌’之类的话就认为他懂得孝悌了。这好比说痛,真痛了才会说痛,说冷,真冷了才会说冷。”
在这里,阳明的重心明显是放在“行”上的,没有“行”的“知”不算“知”。用今天一句流行电影台词来说就是:“从小到大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在生活中,我们有太多人把“知”“行”分开了。以为一件事情、一个道理,你想明白了就可以,却不知道行动的重要性。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不去做,就永远不会知道所谓的“真理”到底是不是真理。阳明的“知行合一”蕴含着非常强大的实践精神。在他晚年,还反复强调为人为学要“事上磨炼”,可见行动永远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一生的坎坷让王阳明意识到,越大的磨难,越是一个人锻炼自己的好时机。圣人之道不远,远在不予实践,这是阳明心学的真髓。
[1] 此信收录于束景南《王阳明全集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原题“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共五通,此为第五通。
客座私祝①
但愿温恭直谅②之友来此讲学论道,示以孝友谦和之行;德业相劝,过失相规③,以教训我子弟,使毋陷于非僻④。不愿狂懆惰慢之徒,来此博弈⑤饮酒,长傲饰非⑥,导以骄奢淫荡之事,诱以贪财黩货⑦之谋;冥顽⑧无耻,扇惑⑨鼓动,以益我子弟之不肖。
只希望温良、恭谨、正直、诚信的朋友来这里讲学,言谈举止要孝敬师长、友爱兄弟、谦虚谨慎、平和待人;道德和功业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发现什么过失要互相劝诫,用这样的言行来教育我家子弟,以免他们走上邪路。不希望狂躁不安和懈怠涣散的人来这里赌博饮酒,滋长骄傲和掩饰过错,诱导我家子弟做那些放纵奢侈和荒淫无度的事,阴谋哄骗我家子弟学习唯利是图和暴殄天物;如此愚昧顽固、不知羞耻,惯于煽动教唆的人,只会增加我家子弟的不良品行。客座私祝:客座,招待客人的房间;祝,祝祷,祈祷。温恭直谅:温,温和;恭,恭敬;直,正直;谅,诚信。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在德行方面相互鼓励,在过失方面相互规劝。中国古代近义词的使用有所谓“对文则异,散文则通”一说。意即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在它们单独出现时可以相互替代,但当它们成对出现时,两者的意义会有微妙的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德业相劝,过失相规”里的“劝”和“规”,就是“对文则异”的典型。本来,两者都表示劝说之意。但这里的语境中,前者偏向于鼓励式的劝说,后者则是劝诫式的。非僻:又作“非辟”,邪恶。博弈:赌博。长傲饰非:助长傲慢,粉饰过失。长(zhǎng),增加;饰,粉饰,伪装。黩(dú)货:与“贪财”意近,都指贪求财物。冥顽:愚昧无知。扇惑:煽动蛊惑。
呜呼!由前之说,是谓良士;由后之说,是谓凶人。我子弟苟远良士而近凶人,是谓逆子,戒之戒之!
呜呼!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就是贤人;像我后面所说的那样,就是恶人。我家子弟如果疏远贤人亲近恶人,那就是不孝子弟。你们一定要一再小心!
- 提离职被领导挽留,我劝你清醒点[图]
- 网络推广是干嘛的[图]
- 职业发展的风口在哪里?数据分析岗了解一下![图]
- 糕点师资格证在哪里考[图]
- 礼服师是做什么的[图]
- 有关思念故乡的伤感句子[图]
- 母亲染发宝宝中毒[图]
- 长期强颜微笑可能患抑郁症[图]
- 冬天搓手好处多!可促进血液循环防冻疮[图]
- 提醒注意:滥戴口罩对身体有副作用[图]